保護海馬體 (Hippocampal Protection)
文/郭立昌
Protecting your "Hippocampus"
of brain, your life will be colorful and fruitful. Learning the way to resolve
the dilemma of "
保護「海馬體」(Hippocampus),您的人生將是彩色的;可以養生,可以全生,快樂地得享天年。
緣起
日前世衛組織(WHO)公布:「現有『失智症』患者為5,500萬人,每年花費1.3兆美元;預估到2030年,失智症患者將增至7,800萬人。」旋即引發熱議。依WHO的資訊推估台灣失症患者,每年的花費約71億美元,算是龐大的負擔。上午視訊國際會議,在主題之外,也提起了「失智症」的趨勢;下午到咖啡廳,鄰桌一群四五十來歲的婦人大談失智症;而失智症與大腦「海馬體萎縮」有絕對的關係,所以保護好自己的海馬體,刻不容緩。
大腦的兩側各有一個狀似「海馬」(sea horse)的部份,希臘人稱之為「海馬體」,它主管人類的「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和「認知功能」,必須善加保養,才不會快速萎縮,而能在年歲增長之後,雖然記憶力不如往昔,但仍能認清自己的親朋好友,生活能夠自理,日子過得快樂自在,不致於成為家人的負擔。
不可逆的海馬體萎縮
根據KSI科學中心的長期研究,人的智力從13歲開始突飛猛晉,到了30歲進入階段性轉折—因為記憶能力開始下降,影響學習能力;於是選取「研究樣本」,從30歲起,每十歲各選取3個樣本,共21個,從事長期的觀察,紀錄其「言語、學習、反應、認知、行為」等各方面的變化;發現人類的大腦功能,的確從30歲開始下降。而從量化分析中獲得之結論是:「人類的海馬體功能自30歲起,平均每年以『百分之二』(2%)的速度在萎縮。」當然,這是透過質性和量化研究出來的結果,並非醫學臨床實驗所得,只是顯示:「每個人都必須照顧好自己的『大腦』,一家人的生活才能幸福快樂。」
茲把上述的結果,以公式表示如下:
假設30歲的海馬體為100%,每年以2%的速度萎縮;n是您現在的年紀減去30,x就是您現在的海馬體存量。
例如40歲者的海馬體存量為「81.707%」,50歲者的海馬體存量為「66.761%」,60歲的海馬體存量為「54.548%」,65歲者的海馬體存量為「49.307%」,70歲者的海馬體存量為「44.570%」,80歲者的海馬體存量為「36.417%」,90歲者的海馬體存量為「29.755%」。繪製為表1,如下:
從表1中,可以得知一個警訊,就是「海馬體萎縮」(Hippocampal Atrophy)的情況是「不可逆的」(irreversible)。考究相關文獻,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報告:「海馬體萎縮是永久性的。」其原文如下:
「海馬體萎縮」的這些發現,顯出其直接的問題;首先,它是「永久性」(permanent)的嗎?暫時看來,情況似乎確實如此,因為在抑鬱症緩解後,萎縮持續了長達數十年。此外,萎縮程度並沒有隨著持續緩解時間的增加而減輕。(These findings
of hippocampal atrophy raise immediate questions. First, is it permanent? Tentatively, this appears to be the case, as the atrophy
persisted for up to decades after the depressions were in remission. In
addition, the extent of atrophy did not lessen with increasing duration of
remission.)
人們到了某個年紀,總會感覺「忘記」某些人事物;有時想做的事,轉身就想不起來。
KSI科學中心曾經研究過四十餘歲即失智者,那是承受龐大的壓力之後,無法解決,而把自己的心封閉起來,身心科醫生稱之為「重症」—可以去申請「重症卡」。為了醫治患者,其家人賣掉田產,花光積蓄,搞到傾家蕩產。研究六十餘歲即失智者,一個案例是家人受不了,將之送往安養院,不到兩年就辭世了;另外一個案例,其家人傾全力照顧患者,除了不得不雇用印傭幫忙之外,家人也勞累不堪,努力了十年,患者也辭世了。
海馬體的作用
對照「海馬體隨年歲增長變化表」(表1),不禁把「海馬體萎縮、失智、死亡」聯想在一起;是故,人們在健康之時,宜戒慎恐懼地妥善地保養自己的海馬體,絕對不可掉以輕心。因為,海馬體的作用在於「記憶形成」(memory formation)和「空間映射」(spatial mapping),是大腦中最古老的部份(the oldest part of the
brain),屬於人體「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一部分,也是人們最容易忽視之處。事實上,海馬體損傷會導致「健忘症」(amnesia),以至於其中應有的記憶不能形成,更無法被置於「長期記憶」(long term memory)之中;海馬體萎縮是最早出現「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損傷或喪失的大腦區域之一。
「壓力」對海馬體的影響
檢閱文獻,更具挑戰性的是,「持續萎縮」(the persistent atrophy)的細胞基礎是什麼?雖然存在一些看似合理的候選機制,但所有這些機制都指向「重度抑鬱症」(major depression)—也是建立在「與『壓力』相關的疾病」(a stress-related
disorder)的形式上。持續的「壓力」對海馬形態有三個相關的不利影響(adverse effects, AEs);首先,它會導致「海馬神經元」(hippocampal
neurons)中「樹枝狀突起的收縮」(retraction
of dendritic processes),這可能會導致海馬總體積萎縮,進而產生了「神經纖維體積的損失」(loss of neuropil
volume);第二個不利影響是,壓力抑制「成年海馬體的神經生成」(the inhibition of
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hippocampus);最後,持續壓力會導致「預先存在的海馬神經元流失」(loss of
preexisting hippocampal neurons)—轉而形成「神經毒性」(neurotoxicity)。研究顯示,「壓力誘發的」(stress-induced)「抑制神經生成」(inhibition of
neurogenesis)和/或(and/or)神經毒性都可能與海馬萎縮有關。
各種權威的「強迫症研究」(Obsessive Studies)報告了「抑鬱症大腦額葉皮質區域」(frontal
cortical regions of the brains of depressives)的凋亡細胞計數(postmortem
cell counts)結果,顯示患者在承受壓力之下細胞流失的情況;不過,仍需針對「海馬體萎縮」進行類似的研究,以確定其體積損失影響背後的「細胞機制」(cellular mechanism)運作情形。
從以上文獻檢閱,至少知悉「壓力是海馬體的殺手」。然而,最應關注的是海馬體在「情緒處理」(emotional processing)中的作用。由於現代人生活在一個「科技毒害」的環境裡,無時無刻,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壓力如同人在海灘而浪潮一波接一波沖襲而來。身上的海水沖洗一下就乾淨,但壓力會在大腦的海馬體累積,形成無法清除的「神經毒素」(neurotoxins)。
睡眠的重要性
研究樣本的過程中,訪談高齡90歲仍耳聰目明者,他說:「最重要的是,從年輕時就必須注重養生。」方法是:每天晚上11點就睡覺,早晨五點多醒來後,左手搓右手,右手搓左手,雙掌互搓再搓臉,同時左腳掌搓右腳,右腳掌搓左腳,然後翻身,確定清醒了才側身下床;六點開始打一趟太極拳—自30歲起絕對不做劇烈的運動,散散步後再吃一頓營養的早餐;晚餐一定要在晚上七點以前吃完,間隔四個小時之後,11點躺到床上才能夠一覺睡到天明。這位受訪者強調:「真正健康的人,要能吃能睡,最好『一覺到天明』,只要連續睡足五小時,午餐後靜坐閉目養神個三十分鐘,整天都會精神奕奕。」他又說道:「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白話的意思是:古時候真正健康的人,他睡覺時不做夢,他醒著的時候不憂愁,吃東西時不求美食,呼吸時氣息深沉;他能夠用著地的腳跟來呼吸,而一般人則靠喉嚨來呼吸。看來他的養生之道與「睡眠」有很大的關聯性。
根據研究,古人說:「禪參子午,解塵勞於終日。」晚上11時即「子時」,睡到清晨四時,稱之為「黃金五小時」;中午12時就是「午時」,午餐後略事休息,「塵勞」即消弭於無形。古人說的養生之道,在於「其寢無夢」,睡著了就如同不省人事,什麼「美夢、春夢、噩夢」通通沒有,讓腦部獲得充份的休息。
因為「腦脊髓液」(Cerebrospinal Fluid)只有在熟睡時段才能排出「毒素」,清除垃圾廢物,醒著或淺眠都不會運作,所以會傷腦,進而導致「腦部廢物囤積」,比較輕的情況是「造成高血壓」,長期則會造成「失智症」。熟睡時,「大腦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也能充份供應海馬體所需,海馬體萎縮的速度就不會加速,就能活到九十餘歲還能自由自在地旅行,自己登上雁門關。
其實,「深層睡眠」是清除腦部毒素的最佳途徑。可憐的現代人,似乎連個「好的睡眠」也求之不可得;整天不知愁煩些什麼?抱著《聖經》,明明耶穌說:「不要憂慮!」
(太6:31) 還舉例指出,天空的飛鳥不種也不收,又不積糧在倉裡,天父尚且養活它們,人比它們貴重,有什麼好擔憂的呢?可惜,經上說的清清楚楚:「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箴17:22) 聽的人仍然充滿焦慮,白天心事重重,晚上輾轉反側,無法安眠。最直接的是,「海馬體又加速萎縮」了,影響中樞系統的神經元,天父恩賜的身體—稱為「聖靈的殿」(林前6:19),其中的11個主要器官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淋巴系統、心血管(循環) 系統、內分泌系統、皮膚系統、肌肉系統、骨骼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也通通連帶受到了不利的影響。
「兩F」的影響
KSI科學中心研究實際刺激「海馬體神經生成」的方法,因為海馬體是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an interconnected system),故將重點放在「焦慮」(anxiety)對海馬體的影響上。海馬體被稱為「爬行動物」(reptilian)大腦,因為人類與爬行動物都擁有這個系統;從進化的角度來說,這是個非當古老的器官。專家研究發現,「焦慮」中的海馬體功能會出現「趨近迴避行為」(approach-avoidance behavior)—這種反應造成必須做出「獎勵」(reward)或「懲罰」(punishment)的決定;這個決定很自然地引起了一種「焦慮狀態」(a state of anxiety)。這項反應,可能使人陷入於「往事歷歷如繪」的狀況,例如一生的夢想有太多的缺憾,如果早知道就會如何如何?導致連覺也睡不好,醒來全身痠痛,好像跑完全程馬拉松那麼勞累。
進一步研究,在海馬體中發現了兩個與此相關的區域—簡稱之「兩F」(
當科學家注射「GABA」(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時,「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進入海馬體如同「剎車」(brake),可以有效地抑制焦慮反應,產生了「抗焦慮作用」(anti-anxiety effect)。補充GABA,可以鎮定大腦神經系統,具有「安神、紓壓、好眠、增加專注力」與學習效率的效果。GABA存在於植物—例如米、蕃茄、蜜柑、葡萄、馬鈴薯、茄子、南瓜及高麗菜等蔬果之中,在發酵或發芽過的食品和穀類—例如泡菜、 醃漬物、味噌、發芽米等也含有GABA,可作為神經的主要抑制性傳達物質,能使腦部呈現「放鬆」的狀態。日本靜岡大學生活健康科學研究所,經由實驗以了解飲用含有GABA飲料前後對腦部作業效率的改變情況,結果九名平時即感到身心疲勞的成年受測者,其作業效率確實有提昇。顯示GABA對於身心疲勞的人具有「舒緩壓力」的效果,而且可以提昇效率。
在另一項關於焦慮的研究中,海馬體的活動是有助於治療與否的區別;在治療反應者中,無論治療類型如何,這種改善都伴隨著區域的「大腦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的減少,而影響到海馬體及其「杏仁核和杏仁核周圍」(amygdala and the periamygdaloid);最後,在大腦海馬體中發現焦慮細胞,科學家們期望能夠通過刺激(spur)這些細胞來打開和關閉「焦慮」。
以白老鼠作實驗,當焦慮細胞受到刺激時,即使處於「安全」環境中,它也會表現出「恐懼行為」(fear behaviors)。這些細胞位於與我們前面提及的「迴避」區域相關的大腦部分,形成一種威脅(threat),導致海馬體的兩個獨立區域似乎扮演著「兩F」(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的相對角色。
專家們在面對「壓力反應」(stress response)中看到這種影響:「海馬體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簡稱HPA) 有很強的調節控制。」(The hippocampus exerts strong
regulatory control of 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是壓力反應的樞紐,促使大腦快速運作以決定選擇「戰鬥或逃跑」;只是不管作何選擇,「壓力」仍會對腦部的海馬體產生「負面影響」(negatively impact),造成「惡性循環」(a vicious cycle)。是故,還是回到最初的問題:「海馬體流失會引起焦慮嗎?」或者「焦慮會引發海馬體流失嗎?」答案都是肯定的。
研究的樣本中,有一個案例是:「面對『兩F』卻不得選擇,最後崩潰至暴斃。」這個樣本在年輕時相當上進,立志「名利雙收」,他勤練的登龍術在一個時代的轉折點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幫助他的事業飛黃騰達,最重要的是擁有高度的「名聲」—類似聖經故事的人物「哈曼」(帖3:1);七十歲的人保養得紅光滿面,神采飛揚。只是,即使擁有了一切,他仍然意猶未盡,欲望持續擴大。直到有一天,他接到國王的邀請,進宮接受授勳,同時也被告知不必再擔任某個無任所職務;他原本興致勃勃地接受了國王的召見,竟然在同一個時間如飛虎被扒掉翅膀和爪牙,瞬間「焦慮迴路」運轉個不停,卻無法「戰鬥」或「逃跑」,「兩F」頓時糾纏在一起形成「短路」狀態,接下來完全不知道怎麼回到他的王府,當晚就腦溢血身亡。從這個樣本知悉,當人陷入無能為力時,焦慮效應會無限升高,就是進入非常危險的情境。
「焦慮」對海馬體的影響
析探海馬腦損失與焦慮的關聯性,發現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簡稱PTSD)係「焦慮傘」(the anxiety
umbrella)下的一種與壓力相關的急性疾病。一項針對患有PTSD的退伍軍人的研究,顯示出明顯的結果:「與沒有這種PTSD症狀的退伍軍人相比,他們的『海馬體體積減少了
20%』。」為了找出這個問題的根源,研究人員隨後培育出海馬體受損的白老鼠;其結果顯示:「海馬功能障礙促進了『持續迴避反應』(persistent avoidance response)的發展,因此可能會導致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惡化。」
另一項研究,選取了海馬體體積不同的「雙胞胎」(twins),他們都暴露於戰爭(war)狀態之中;重要的是,與暴露於「戰鬥」(fight)的非PTSD受試者的孿生兄弟姐妹相比,暴露於戰鬥的PTSD受試者之海馬體積減少了。使用高分辨率MRI(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進行分析,顯示:「PTSD 患者海馬體積的減少局限於海馬體的『齒狀回』(dentate gyrus, DG)區域』;不過,這不僅僅是創傷後壓力障礙,還是焦慮症的明顯病癥。」
過度迴避是所有「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的核心特徵,也是PTSD診斷的核心組成部分;另一項研究發現,白老鼠海馬體功能降低不會影響「獲得新的恐懼」,但會干擾「忘記舊的恐懼」,新舊恐懼交織成無法抹滅的焦慮感。抑鬱和焦慮通常是共病的(commonly comorbid),而且較小的海馬體與這兩種疾病有關。不論逃避信號太多,或是戰鬥不夠,皆會形成「以恐懼為中心」的海馬體。
除了「年齡」(請參見表1)之外,還有多種可能導致海馬體損害或縮小的因素,例如「感染、受傷」以及「遺傳傾向」(genetic predispositions)。但到目前為止,研究找出最大的罪魁禍首(culprit)仍是焦慮引發的「壓力」。整個大腦都受到「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s)的持續攻擊,以至於海馬體確實受到了重創。慢性壓力是一種病理狀態,由正常急性生理壓力反應的長期激活引起,可對「免疫、代謝和心血管系統」(immune, metabolic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s)造成嚴重破壞,並且影響到「長期記憶」和「空間導航」(spatial navigation)至關重要的「大腦海馬體萎縮」(brain’s hippocampal atrophy)。
不僅僅是海馬體,慢性壓力和焦慮之間的聯繫也寫在「焦慮迴路」(the anxiety
circuit)之中;因為研究人員注意到,與恐懼、焦慮和慢性壓力有關的異常大腦活動模式相當類似—特別是與情緒反應相關的「杏仁核過度活躍」(an overactive amygdala),以及幫助大腦調節情緒反應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 簡稱PFC) 活動不足—這將影響患者的社交能力、語言功能及認知能力。因為,「皮質醇」(cortisol)是人類主要的「壓力荷爾蒙」(stress hormone),會提高血壓、血糖水平和產生免疫抑制作用,長期運作時,它對海馬體的影響非常明顯。
此外,海馬體是HPA軸的主要調節器;「腎上腺軸」(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 axis, HPA軸)是人體內主要的「壓力反應通路」,嚴格調控糖皮質激素皮質醇的產生,其失調常見於「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患者中,並對AD的進程起到很大的作用。基於這個原因,研究人員發現人體的壓力反應網絡與海馬體緊密相連;因為,海馬體含有高水準的「糖皮質激素受體」(glucocorticoid receptors),這使它比大多數其他大腦區域更容易受到長期壓力的影響,皮質醇是糖皮質激素的主要成分。實際上,有一個「反饋迴圈」(feedback loop)啟動皮質醇或壓力化學物質,開始「抑制海馬體反應」—這是為了在壓力過後再次找到「平衡」,從而了解焦慮症的由來。當壓力是「慢性的」時會發生什麼?如果壓力與網絡的其他挑戰(如缺血性損傷,ischemic insults)有關,或者當壓力以無法控制和不可預測的方式重複發生時,皮質醇應該啟動的「反饋迴圈」開始失敗。
研究證實,「長期的壓力」會導致海馬體體積減少。其原因在於,慢性壓力或長期暴露於「糖皮質激素」,會經由產生「樹突回縮」(dendritic retraction)來損害海馬體—這是一種可逆的可塑性形式(a reversible form of plasticity),包括樹突重組(dendritic restructuring),而「沒有不可逆的細胞死亡」(without irreversible cell death)。然後一連串不好的事情發生:「血清素(serotonin)水準下降,不會恢復正常水準,整體功能隨時間降低,壓力反應和焦慮的控制者停止作功。」對於海馬體來說,「血清素」是神經發生或修復和「再生腦組織」(regrow brain tissue)能力的關鍵。事實上,新的研究顯示「SSRI」(促進血清素,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可能對焦慮和抑鬱產生影響,為海馬體創造了「新的神經元」(new neurons);因為如此,不管是獨立或協同的5-HT
細胞的發電站
受訪者曾經問道:「海馬體的損傷可以修復嗎?」這是研究過程中,最有趣的部份。正如之前提到的,科學家們過去常常認為成年人無法構建新的大腦,事實也證明它是不可逆的。不過,研究發現充足的「鈣質」(calcium, Ca),加上攝取微量元素「釩」(Vanadium, V)有助於減緩海馬體萎縮,避免出現老人癡呆或帕金森氏症等。
首先,必須先談存在於大多數真核細胞中的胞器—「線粒體」(mitochondrion),它可以儲存「鈣離子」,與內質網、細胞外基質等結構協同作用,從而控制細胞中的鈣離子濃度的動態平衡。線粒體為細胞的活動提供了化學能量,所以有「細胞的發電站」之稱;此外還有「信號傳導、細胞分化和細胞死亡,以及維持對細胞週期和細胞生長的控制」等任務。當細胞去極化而開啟細胞膜中的電壓敏感型鈣離子通道,細胞外的鈣離子會大量湧入細胞,促進細胞分泌激素或供給肌肉收縮;在鈣離子釋放時會引起「鈣波」(calcium wave)產生較大的膜電位變化,能活化某些第二信使系統蛋白,協調釋放出突觸中的神經傳遞物,及分泌內分泌細胞中的激素。線粒體也參與「細胞凋亡」時的鈣離子訊息傳遞。正常細胞含數個至千餘個相同的線粒體,如細菌大小。
其次,研究證實,在老人身上,其身體細胞內線粒體的含量有明顯減少。身體能量在轉換的過程需動用電子傳遞,若沒有正確捕捉到電子,逸出的電子會與氧分子結合成「超氧自由基」(Superoxide Radicals),很容易破壞鹼基而造成線粒體DNA突變,進而累積一些細胞的衰老或疾病因子,對不可再生的「神經細胞」影響最為嚴重,以及老年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糖尿病、心臟病、心肌病變、心臟衰退、心血管疾病、肌肉病變、關節炎、發炎和癌症等,都與線粒體DNA變異有關。另外,這些超氧自由基也會「活化發炎反應」,造成身體內其他的組織受損。由於「神經退化障礙」以及代謝症候群等病理變化都可以看到線粒體功能失調的蹤跡,現今科學界已聚焦在線粒體功能身上,為這些病變找出新的改善策略。
研究的樣本中,有一位高齡98歲的長者,他說:「我的牙齒都是原裝的。」又說:「以前在蔣經國手下做事很緊張,同事們幾乎『牙齒都壞掉』了。」他表示,每天都保持好心情,隨身帶著小筆記本,把事情記在筆記本裡而不是放在腦裡,他認為:「囂囂凡塵,何以自處,唯有能忘。」只要下了班就放空腦袋,享受老婆準備的晚餐—其中每天必有的是燉得入口即化的五花肉,攝取些油質有益於健康,而且不缺「鈣質」。他提起養成心靈齋戒的習慣,孔子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意思是,要找時間讓你的心志與天合而為一,不要用耳去聽,而要用心去聽;不要用心去聽,而要用「氣」去聽;所謂的氣,就是一種來自天上的靈氣。耳的作用止於聆聽,心的作用止於符合。而氣則瀰漫六合,是能容納萬物的虛空。心若能無任何的懸念,道理自然相合;這種虛空的境界,就是「心齋」。這與印度修行者的靜坐冥想,腦部放空進入虛無的空間,皆有助於維護海馬體。他又提到「工作」,活到老做到老,可以忘掉年齡,樂觀地面對每一天;保持每天準時上下班,週休二日。他工作到
保持相關組織的平衡
前述的「血清素」(serotonin)及BDNF(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都是大腦中自然存在的化學物質,支持生成新組織。血清素通常被認為是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槓桿。而BDNF是在環境成熟後增強「海馬神經生成」(hippocampal neurogenesis)所必需的,大腦具有用於「構建新組織」(修復模式)和「破壞組織」(破壞模式)的系統,經由「喜必得」使神經生成和海馬體修復產生相互影響,使相關的組織處於平衡狀態。
「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簡稱「BDNF」,被稱為防止「失智症」新法寶,其為一種存在於「中樞神經系統」(CNS)和「週邊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具有活性的蛋白質。BDNF是最主要的腦神經營養因子,就像大腦的養分般能滋養著「神經元」(即神經細胞),調節神經傳導物質並參與神經元的分化、成長與重塑。促進大腦神經細胞突觸的成形之外,亦可調節「神經傳導」物質及細胞內的訊息傳遞,在CNS中具有相當多元且重要的功能—可以平衡細胞機制,強化記憶力與認知功能,最重要的還是在於預防「失智症」及「憂鬱」等問題。
提及「平衡」(balance)時,必須談起「內源性大麻素系統」(Endocannabinoid Ssyetem) —簡稱「ECS」,因為它參與海馬神經生成。除了前述的11個器官系統,人體內還有一個天然的ECS系統,它在大腦中有自己的參與者—例如「阿難陀」(anandamide)。檢閱文獻知悉,ECS被視為其他關鍵系統的「制衡」系統:「神經系統—包括血清素等神經遞質和BDNF等化學物質」(Nervous system - including
neurotransmitters like serotonin and chemicals like BDNF)」、「內分泌系統—皮質醇等激素」(Endocrine system - hormones like cortisol) 、「免疫系統—重要的炎症因子,如果過度會損害神經」(Immune system - important inflammatory agents which can damage
nerves if excessive);因此,可以觀察到它如何密切參與「平衡」大腦和海馬體中的細胞「生/死」(birth/death)。
維護海馬體的良方
更可喜的是,最近在研究中發現,包括海馬體在內的腦組織可以使用三樣東西來維護:「喜必得(CeBid)、福安得(FND)和靜坐(meditation)。」這三者的組合,除了降低導致它的「炎症壓力反應」(the inflammatory stress response)之外,的確有助於在大腦中刺激相關活動的「細胞機制」。
研究的樣本中,有一個數十年來每天僅睡三~四個小時者;即使如此,年過退休之齡,仍然活力充沛。訪談後發現,他的工作非常忙祿,但生活相當簡樸,沒有抽煙、喝酒或者不良的習慣,遇到「兩F」時,懂得很快地啟動調節反應機制。不過,去年還是出現了「頭暈」到天旋地轉的情況。
KSI科學中心曾經前往印度,研究他們的修行者。受訪的修行者每天靜坐冥想,同時會點燃「漢麻」(Hemp)發出某種氣味,說是可以有效幫助腦部放空,進入虛無的空間—「身心皆忘」的純淨境界;他們的生活簡樸,飲食簡單,七八十歲仍然頭腦清晰。這就是研究「喜必得」令人興奮之處,因為其就是應用超臨界流體萃取自漢麻。經過研究,印度的「阿難陀」(花生四烯乙醇胺,Anandamide) 被稱為「幸福因子」(bliss factor),發現它是重要的「大腦鎮靜劑」,也是一種強大的「抗壓力劑」(a powerful anti-stress agent),可以使人在安靜時產生「愉悅、樂觀、積極」的感覺。當人處於「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s)、創傷(trauma)、感染、疼痛、社會排斥」時,身體會分泌「脂肪酸酰胺水解酶」(Fatty Acid
Amide Hydrolase)—簡稱「FAAH」,而引發「焦慮、炎症、抑鬱」等等反應;「阿難陀」是印度修行者以自然方式阻斷 FAAH,並促進「幸福因子」和支持血清素(serotonin),平衡GABA(鎮定大腦神經系統),提升BDNF(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達到「安神、紓壓、好眠」的效果。發表於《英國麻醉學期刊》(BJA)的論文指出,FAAH有一種基因突變,導致人體內「阿難陀」含量升高,進而「消除焦慮感」與「降低疼痛感」,甚至於一般的燒傷、割傷等傷口癒合時間比平常還要快。這項基因突變的新發現,可能有助於開發出全新的產品,減輕術後疼痛感、加速傷口癒合,甚至緩解慢性疼痛和「焦慮症」。
實際進行測試「喜必得」用於維護海馬體的反應,研究團隊總選取了36個樣本,男女各半,結果是男性對於「助眠」反應表示有效果的高達89%,女性為67%—可能是40歲以上的女性都有「組胺問題」(histamine issues),組胺在大腦中具有「興奮性」(excitatory),這會引起「炎症反應」(an inflammatory response);而女性認為「抗焦慮」有效的為81%,男性則是63%—可能男性在現實生活中承受比較高的壓力。
海馬神經生成和維護大腦需要多少「喜必得」,實驗的結論是:「因人而異。」所以需要由小劑量開始,以500毫克型為準,一個好的起始劑量是在0.25毫升,測試至最適合的劑量。從實驗的數據看出,對「焦慮」會有劑量依賴性的影響,但對神經生成則呈現鐘形曲線(a bell curve for neurogenesis)。「喜必得」經由增強「線粒體生物能」(mitochondrial
bioenergetics)和透過「戊糖-磷酸」(pentose-phosphate)途徑,調節「海馬神經元」(hippocampal neurons)中的「葡萄糖代謝」(glucose metabolism)來減輕壓力誘導的損害。實驗發現,ECS系統有「CB1、CB2」兩個受體,神經生成作用依賴於「CB1受體」(receptor) —CB1廣泛分布於中樞和週邊神經系統 (CB2主要表現在免疫系統),這個受體在「海馬體齒狀回」(DG)中顯現—海馬體齒狀回是新的海馬神經元誕生所在。簡言之,含有漢麻和FND成份的「喜必得」,具有改善人們的生理功能—「增加愉悅感、減少焦慮感」,進而減緩海馬體萎縮的速度。
結語
現代
【聲明:本文資訊僅作為資訊分享,不用於任何診斷或治療目的。如欲引用,敬請知會。】
作者郭立昌早年創造台灣的精密工業,為APEC領袖會議代表。
參考文獻:
Bremner J, Narayan
M, Anderson E, Staib L, Miller H, Charney D. Am J Psychiatry.2000;157:115–127.
(PubMed)
Chipuk JE,
Bouchier-Hayes L, Green DR (August 2006). "Mitochondrial outer membrane
permeabilization during apoptosis: the innocent bystander scenario".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13 (8): 1396–1402. doi:10.1038/
sj.cdd.4401963. PMID 16710362.
Duke CG, Kennedy
AJ, Gavin CF, Day JJ, Sweatt JD (July 2017). "Experience- dependent
epigenomic reorganization in the hippocampus". Learning & Memory. 24
(7): 278–288. doi:10.1101/ lm. 045112.117. PMC
5473107. PMID 28620075.
Frankland PW,
Bontempi B, Talton LE, Kaczmarek L, Silva AJ (May 2004). "The
involvement of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in remote contextual fear memory".
Science. 304 (5672): 881–3. Bibcode: 2004Sci...304..881F.
doi:10.1126 / science.1094804.
PMID 15131309. S2CID 15893863.
O'Keefe J, Recce
ML (July 1993). "Pha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ppocampal place units and the EEG theta rhythm".Hippocampus.
3 (3): 317–30. doi:10.1002/ hipo. 450030307. PMID
8353611. S2CID 6539236.
PNA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1 Oct 23; 98(22): 12320–12322. doi: 10.1073/ pnas.231475998
Sheline Y, Wang P,
Gado M, Csernansky J, Vannier M.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6; 93:3908–4003.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Sheline Y,
Sanghavi M, Mintun M, Gado M. J Neurosci. 1999; 19:5034–5041. (PMC free article)
(PubMed)
Sozinova EV,
Kozlovskiy SA, Vartanov AV, Skvortsova VB, Pirogov YA, Anisimov NV, Kupriyanov
DA (September 2008). "The role of hippocampal parts in verbal memory and
activation proces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69 (3):
312.doi:10.1016/j.ijpsycho.2008.05.328.
相關連結:
美國發明專利(Linda Din Invention):
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US6304796
(VAM)
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US20030197061
(Shopping System)
http://plckbooks.blogspot.com/2018/08/k-horn-science-inc.html
(K-Horn Science Inc.的由來)
http://plckbooks.blogspot.com/2018/08/blog-post_20.html
(社會責任宣言)
http://tnews.cc/07/newscon56044.htm
(APEC科技經濟政策講師)
https://klcpcm.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html
(動力晶片的發明)
https://wtgtintwn.blogspot.com/2020/08/blog-post.html
(讀書多 身體疲倦)
https://ldinvention.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html
(丁玲虹發明的非現金交易制度)
https://pkpreaching.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html
(年紀大 勿燒腦)
https://pkpreaching.blogspot.com/2020/11/blog-post_19.html
(聽說一天要睡七小時才對)
https://wtgtintwn.blogspot.com/2021/03/325.html
(會說話的芭比)
https://wtgtintwn.blogspot.com/2021/04/blog-post.html
(健康第一)
https://pkpreaching.blogspot.com/2021/05/pm.html
(空氣有毒)
https://wtgtintwn.blogspot.com/2021/06/603.html
(大健康產業)
https://wtgtintwn.blogspot.com/2021/07/707.html
(孔子的教導)
https://wtgtintwn.blogspot.com/2021/08/811.html
(父親,The
Father)
https://pklchealth.blogspot.com/2021/08/blog-post.html
(保健食品簡介)
https://pklchealth.blogspot.com/2021/09/907.html
(睡眠,Sleep)
https://pkpreaching.blogspot.com/2021/09/910.html (超然自在,Transcendence)
留言
張貼留言